汝城:“一网一制一赋能”解纷工作法
2024-01-12 15:58:4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汝城县委政法委 | 编辑:何明波 |         

近年来,郴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就地化解矛盾纠纷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生动局面,探索出一系列“枫桥式工作法”,形成了一大批基层先进典型。“郴州政法”开设《“枫桥经验”新实践》专栏,以系列宣传形式,全面推介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郴州实践的精彩篇章。

汝城:“一网一制一赋能”解纷工作法

汝城县地处湘、粤、赣三省交界,是“半条被子”故事发生地。全县辖14个乡镇、217个行政村、26个社区,总人口42.28万。近年来,针对矛盾纠纷触点多、燃点低、对抗强、化解难的特点,探索出“网格化+积分制+文化赋能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法(简称“一网一制一赋能”解纷工作法)。矛盾纠纷由2020年的1755件下降至2023年的1526件,下降了13.05%。

以网格化服务为载体  

织牢矛盾纠纷化解“防护网”

整合力量建立覆盖城乡的四级网格矛盾纠纷化解体系,划分一级网格248个,二级网络1117个,三级网格2993个,四级网格6357个,从“两代表一委员”“三支队伍”、村辅警、老党员、森防员、志愿者等选任网格员(调解员)10715人。

明确职责细化网格员日常职责,明确信息采报、宣传引导、隐患排查、矛盾化解、综合治理等5方面工作内容。统筹乡村干部、法律明白人、志愿者、老党员等资源力量,分层级整合调解。

注重调解充分发挥网格员“源于群众、贴近群众”的优势,在入户走访时重点关注群众矛盾纠纷、采集相关隐患信息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。截至目前,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360余件,调解成功率98.6%,其中排查婚恋家庭纠纷789起,化解768起,未出现一起“民转刑”案件。

以积分制管理为抓手  

激活矛盾纠纷化解“新动能”

构建管理体系。将积分制管理引入矛盾纠纷调处,量化评价工作参与对象,推动矛盾纠纷调处由“他家事”变成“自家事”,形成“人人参与、事事尽责”的良好格局。

充实管理内容。制定完善积分事项和奖励办法,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。积分事项方面,将社会公德、家庭美德、遵纪守法、矛盾纠纷化解、志愿服务等纳入村(居)民积分管理。奖励事项方面,在信息掌握度、工作推进度、走访活跃度、民情反馈度、矛盾化解度、群众满意度六个层面进行考核打分,积分结果与村集体经济分红和评先评优等挂钩。

完善保障机制。出台积分管理办法,定期开展积分核实工作。设立积分红黑榜,按年度进行积分公示,对得分在90分以上的予以红榜公示,对得分60分以下的予以黄榜警示,以积分倒逼村居民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。同时,逐步出台免费体检、健身卡、购书卡、积分兑换物品等政策激励。

以文化赋能为依托  

绘就矛盾纠纷化解“同心圆

以红色文化赋能源头治理。将“半条被子”故事精神融入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问题化解工作中。组建“红色管家”、红色农民祁剧团,自编自演剧目,喜闻乐见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,依法解决纠纷。把乡村调解室打造成发扬红色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的窗口,通过朱良才、李涛等老一辈的英雄事迹和红军精神感化,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。

以祠堂文化赋能矛盾调解。依托祠堂文化搭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,由村组干部、“五老”理事会成员、群众志愿者等组成调解队,将当事人组织到祠堂,运用情、理、法进行调解,推动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,村里的矛盾摆到桌面上谈,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、解决在基层。

以法治文化赋能定纷止争。打造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,在主题公园、广场、温泉等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元素,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、接受法治。打造“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一人民调解员”矛盾纠纷法治调解品牌,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。

责编:何明波

来源:汝城县委政法委

热点
政务要闻
专栏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